【人工智能】从全球AI盛会看广州人工智能发展着力点
思维碰撞、成果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再现人工智能学术盛宴。10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中国(广东)人工智能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专家及行业精英云集广州,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落地场景应用。
广东是国内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的主要优势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和技术积累及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基础。如何打造国际先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场景落地将会是广州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着力点。
《科技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函》中显示,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此外,函中还提到,把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和社会实验。这也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或能率先突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瓶颈,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创新环境,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广东创新体系是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副司长余健在现场透露,广东拥有4528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广州就有11746家;在科研机构方面,广东拥有199家科研院所、广东省实验室10家、新型创新研发机构219家。此外,还坐拥151所高校。
集聚龙头企业合力,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技术基础和服务能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是促进人工智能成果扩散与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论坛上,广东再添8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与去年首批4家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相比,本届论坛数量上实现了翻番,在具体领域上也从智慧医疗、智能无人系统、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家居等进一步拓展到指挥交通、智能设计等更多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广东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广东省已经与深圳鹏城实验室合作,基于华为Atlas900,打造中国首个动态进化E级别的AI超算系统;同时,与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合作,为实验室打造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助力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研发与创新,该平台首期项目已于9月24日上线。”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张顺茂表示。
智力支持 聚焦培育多层次AI人才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人工智能领域,会发现人工智能的人才非常稀缺,同时也非常昂贵。”华为公司智能计算业务部Atlas业务副总裁张迪煊坦言,虽然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预计将有巨大的市场,但在相关领域的人才资源却面临着较大的缺口。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已经与15所高校开展合作,这里面包括与南方科技大学开展了人形机器人的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了荒漠生态治理机器人的合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手写汉字合作等。”张迪煊提到,未来华为还将与高校在更多的领域展开合作,“我们也希望用昇腾的资源平台支撑高校的先进技术研究,助力整个AI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先进技术的推进。”
AI领域人才的培养,是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们频频提及的话题。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ame Wendy Hall在演讲中就提到,应该要为非科技领域的人才提供培训,让他们加入到人工智能的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当中,“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技术惠及社会的每一个人。”
她所关注的多层次AI领域人才培育,在南沙已有了实践。在23日举行的广东省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专家咨询会暨2019广州人工智能工作交流会上,“南沙新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揭牌,其线上平台同步正式运行。
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常务副总经理梅传博介绍,该培训中心将与香港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建设应用创新中心、数字化实验项目及教学资源库等,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提档升级。
更为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在南沙开展。据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倪明选透露,正在建设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下一步将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专业,利用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他提到,港科大(广州)将考虑设置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如机器人与自动化学科、智能制造学科、智能交通学科等。未来师资配置上,也将实行多导师制,打破传统学术边界,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港科大(广州)招生计划也在论坛上有了进一步明晰。倪明选透露,港科大(广州)前期将先招收研究生,预计到2026年招生规模达到4000名,未来10年内实现招生规模1万名,后期还将招收本科生,招生形式还在进一步探讨当中。
论坛上,华为、科大讯飞和佳都科技三家公司分别发布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产品,可应用于变电站巡检、教育辅助、轨道交通等多种场景。
华为公司智能计算业务部Atlas业务副总裁张迪煊重点介绍了基于Atlas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应用于变电站的智慧巡检解决方案,该方案可改变传统人工巡检变电站的工作模式,实现对变电站状态的实时分析,巡检效率提升50%,且有力保障了作业安全。
“在华为整个人工智能战略里,Atlas会作为华为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的基础。”张迪煊说。在拥有大量的算法平台以后,华为更加着力于打造平台生态,“在平台上,华为将通过开放、开源,提供技术和营销支持,广泛寻求产业界合作。”
张迪煊也提到,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稀缺且昂贵。为此,华为面向开发者和高校开展了开发者赋能计划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华为已与多家高校开展了联合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合作,包括与南方科技大学开展的人形机器人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研究的荒漠生态治理机器人等。
“未来一年,华为将继续推进与高校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形学、医学影像等更多领域的合作。”他说,“我们也希望利用华为昇腾的资源平台,支撑高校先进技术研究,助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及先进技术的推进。”
自2017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起到支持作用。在此背景下,讯飞教育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据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士进介绍,该平台具有教育行业标准、人工智能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教育场景化4大特性,将帮助教育管理者作出科学决策,帮助老师实施精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精准评价和个性化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各个行业铺开,为广大终端使用者提供精准服务,在轨道交通行业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另一款在论坛上发布的新产品与此相关。佳都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研发了华佳MOS——新一代智能综合监控系统。
佳都科技副总裁李德紘将该产品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称为“地铁大脑”,这个“大脑”能够提供智慧运维、智慧调度、智慧安防、乘客服务等功能,解决运营者及乘客所需面对的痛点难题。“地铁里面所有的信息,包括人员移动、设备的状况,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综合监控系统里都能被精准掌握和捕捉,自动生成应对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地铁的运营安全系数、服务水平、行车效率和承载能力,同时降低运营成本、能源消耗和事故风险。”
论坛现场也涌现了一批新的科技合作项目。鹏城实验室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鹏城生态——鲲鹏联合创新实验室、广东省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和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广东省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现场共有9个科技合作项目进行签约。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