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布局构建高端创新平台体系 全球创新指数(GII)连续四年跃升
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是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指标、全球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也是各国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
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布局构建高端创新平台体系
近年,广州在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三大创新平台体系——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孵化育成体系为抓手,构建了由3145个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构成的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为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赋能老城市新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建设依托单位看
广州高端创新平台体系中,获得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授牌的国家级平台429个(含部级约165个)。其中,建设依托单位为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平台分别有182个(占比42.42%)、135个(占比31.47%)、104个(占比24.24%),呈现出广州以产学研等创新主体为依托的多元发展态势。
图1 国家级平台(含部级)建设依托单位占比图
从功能层次上看
高端创新平台中的基础研究平台531个(占比16.88%),技术研发平台1861个(占比约59.17%),创新孵化平台176个(占比5.60%),公共服务等其他平台577个(占比18.35%),功能定位清晰、创新功能完备,基本覆盖整个创新链条。
图2 高端创新平台功能层次占比图
从领域布局上看
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领域的高端创新平台数量最多,居前3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海洋科技等六大领域的创新平台1566个,占比达49.79%,有力支撑广州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平台有326个,占比达到10.37%,细分领域覆盖到水稻、果树、蔬菜、作物等超过12个方向,对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3 高端创新平台领域布局情况图
从发展成效上看
据初步统计,广州30个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科研成果的高端创新平台,聚集了钟南山、唐本忠、李立浧院士等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超过270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项51项。
这些创新平台对广州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推动了广州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探索形成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广州积极深化交流合作,探索并形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 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以构建三大创新平台体系——实验室体系、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孵化育成体系为抓手,紧扣科学发现核心源头,狠抓技术发明关键环节,围绕产业发展重要目标,同时积极优化平台发展生态环境,加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全面铺开广州高端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狠抓平台规划,布局“一区三城”,打造科研机构总部基地,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提前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多年来,在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广州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积极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共同谋划,由点到线到面、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在“一区三城”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为与中科院共同建设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深入布局打造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
在此前谋划布局的基础上,2019年广州进一步与中科院深入研究筹划,共建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5月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聚焦海洋、空天、能源等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建设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及其核心区明珠科学园(规划面积4641亩),推动中科院的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南沙科学城已被省发改委列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之一。明珠科学园市政基础设施已全面开工,南沙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已经完工,基本具备对外展示接待功能。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已部分开工,中部及北部组团正在开展投资模式研究工作,计划9月确定投资模式。冷泉、风洞、识海工程项目已落实建设用地和前期建设经费,并于8月28日集中开工建设。
(二)聚焦科学发现,完善实验室体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一是以省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
先后启动生物岛实验室、广州海洋实验室、琶洲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4个省实验室建设,迅速吸引了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成为新时期广州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组建实验室市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理事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顶层架构,邀请徐涛院士、张偲院士、徐宗本院士、李家洋院士等国内顶级科学家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出台《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等突破性管理制度。实现广州科研经费首次跨境拨付香港。
第二,加强引才引智。生物岛实验室已组建徐涛、陈晔光等院士团队,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密切合作,科研人员逾千人。广州海洋实验室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多个单位参与,引进包括16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
第三,科研成果显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物岛实验室牵头开展磷酸氯喹等应急科研攻关,研发出快速检测试剂盒;研发出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已在国内7家医院及伊拉克、澳门等国家地区推广应用并获省向联合国推荐全球推广;仅用25天完成第一代亚型腺病毒载体的疫苗候选株Ad5-NB2构建及小试生产。
广州海洋实验室围绕海洋能源开发、地质演变、海工装备等领域部署六大专项47个科研项目,参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创造“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进一步推动了“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二是加强培育引导,打造重点实验室链条。
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链条,认真培育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给予每家2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推动其认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广州的重点实验室建设已取得了丰硕、卓越的科研成果: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联合共建的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成功分离第一株在广州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并在患者粪便、尿液样本中分离出活的冠状病毒;牵头成功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有效缓解了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中动物模型缺乏的问题。
三是布局建设前沿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短板,广州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深海、深地、深空等科技前沿领域,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启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抢占深海生态领域、空天往返和临近空间技术领域国际领跑地位,开启极端环境下海洋科考新模式,推动细胞治疗新一代医疗技术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目前,广州正加快推动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三)抓好技术发明,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引领自主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一是建设多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
广州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3个,数量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研发机构办公科研场地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米,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3亿元。
目前,广州的新型研发机构已产出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超过10个,省级奖项15个,相关行业领域重大奖项达到25个。
二是打造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中心。
结合优势产业领域,广州积极引导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抓紧筹建中,广州作为该创新中心的本部机构所在地,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这些多领域、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未来具有较强预期的战略性科技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为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形成创新突破,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
(四)推动产业发展,构建孵化育成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是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科技企业,支撑产业发展。
据统计,入孵企业中集聚了7112家电子信息企业,2019年营收达455.16亿元,研究经费支出达83.37亿元,培育了黑格智造、方邦电子、集群车宝等头部企业;集聚了1614家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2019年营收达153.01亿元,研究经费支出达29.95亿元,培育了迈普生物、冠昊生物、优莱美等头部企业;集聚了1511家文化创意企业,2019年营收达51.98亿元,研究经费支出达3.53亿元,培育了荔枝FM、梦映动漫、创幻数码科技、星辉游戏等知名企业;集聚了989家先进制造企业,2019年营收达95.92亿元,研究经费支出达10.28亿元,培育了云从科技、极飞科技、小马智行、牧今科技、神拓精工等人工智能企业;集聚了431家新材料、238家现代农业、260家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的创新企业。
图5 入孵企业所属技术领域情况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打造深度垂直领域孵化器。
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专家技术咨询、垂直领域市场、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测试和实验平台等服务,打造深度垂直领域孵化器。全市各类专业孵化器数量达94家,占比约30%,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环保、生态农业、游戏动漫等专业领域,为不同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专业优质的创业生态。
图6 专业孵化器情况
三是围绕新兴领域,孕育新兴产业。
通过市区联动、提前谋划、优先布局,为孕育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广州区块链国际创新中心、广州城投中关村e谷区块链孵化园和广州蚁米孵化器立足区块链产业,综合“教、创、孵、投”四位一体的闭环模式,通过技术软实力注入、产业资源供给、一对一项目训练和辅导、封闭式特训营、直接投资等强有力的支持,集聚了近百家区块链企业,形成了区块链底层应用开发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广州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来源:市科技局